1985年,年轻的军医王晓华从后方辗转来到猫耳洞,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医疗服务。然而,当她刚刚出现时,一个年纪较小的小战士却坚定地拒绝了她的帮助。这让王晓华感到颇为疑惑,便温柔地询问道:“你的病情挺严重的,为什么不让我帮你看看呢?”
小战士略显羞涩地挠了挠头,低声说道:“我们天天待在这里,环境又脏又臭,真不好意思让你来给我涂药。”
听到这话,王晓华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,轻声安慰:“你们不用担心,我是你们的大姐,我会帮你把病治好的。”
这些战士为何坚守在猫耳洞前线?那个小战士又患上了什么病,令他害羞不敢让王晓华帮忙治疗呢?
展开剩余90%回顾历史,中国和越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。那时,越南的领袖胡志明与中国共产党多位领导人关系密切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越南同中国一样遭受日本侵略,为了支持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国家,中国派出了远征军。
这支由廖耀湘、孙立人等名将率领的远征军,在东南亚战场上多次击溃日军,拯救了无数被战火摧残的越南百姓。
新中国成立后,越南在争取国家主权的过程中,再次遭受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侵略,甚至一度被逼至中越边境。毛主席果断指派陈赓等将领率军支援,成功将法军赶回本土。
此后数年间,中国与越南关系密切,不仅政治上支持,还给予了大量经济和物资援助。
直到1964年8月,美国对越南发起战争,毛主席再次决定无条件援助越南。美国本以为能迅速结束战争,但中国的支持让越南成为一片难以征服的泥沼,美国深陷其中长达十余年。
那个时代,中越关系堪称亲密无间,连越南主席胡志明也曾感慨“越中情谊深,同志加兄弟”。
然而到了七十年代,随着苏联修正主义势力的兴起,越南逐渐被拉拢加入反华阵营。受利益驱使,越南开始大肆迫害境内华侨华人,随后又频频侵犯我国边境,忘却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援助。
中国政府起初基于长期友好关系,尽力做出让步,但越南将这些视为软弱,反而加紧军事挑衅。边境村庄被毁,戍边士兵惨遭杀害,中国政府多次抗议无果。
终于,忍无可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79年2月17日正式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。不到一个月,部队迅速推进,直抵越南首都,歼敌近4万人,完成了美国十几年未能达成的目标。
战斗结束后,我军在3月16日撤回国境,表明此次行动旨在严正警告敌人。这场战争震慑了企图追随苏联的国家,也令美国等西方列强重新评估解放军的战斗力。
但遗憾的是,越南并未因此觉醒,反而对法卡山、老山、扣林山等地发起长达十年的游击侵扰。
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守卫边疆的解放军将士付出了巨大牺牲,最终赢得了胜利。这场胜利属于前线战士,也离不开后勤保障、中央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,更少不了那些随军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。
王晓华,1964年生于吉林长春。她出生在和平年代,但耳濡目染家中长辈讲述战争故事,从小便梦想参军入伍,立志成为一名医疗兵。
成长过程中,王晓华刻苦学习,顺利考入医护专业学校。1979年毕业后,她立刻应征入伍,进入沈阳军医学校深造,随后分配到第138师担任军医。
然而,她的梦想远不止于此。入伍以来,王晓华一直渴望前往前线工作。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时,她首次随医疗队深入边远山村,积极宣传计划生育理念,表现出色,赢得了领导和战友的认可。
这次经历使她更深刻理解了医疗兵肩负的责任,之后每当有前线任务,她总是主动请缨。
1984年,越南开始侵扰老山地区。彼时,年仅20岁的王晓华本未被列入前线人员名单,但她得知情况后,毅然申请前往老山前线,甚至带上了同为医疗兵的丈夫张生仁。
出发前一天,夫妻俩把年幼的儿子张猛托付给辽宁小姨子照顾。每次回忆起与儿子分别的那一刻,王晓华都忍不住眼含热泪,儿子那落寞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。
1985年,王晓华和丈夫抵达老山前线,立刻被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震撼。老山地处中越边境,属于典型的热带丛林气候,常年阴湿,衣物难以晾干。
更复杂的是,越南军队采用“猫耳洞”战术,随时可能突然出现。所谓猫耳洞,是在山体上凿出的一个个隐蔽洞穴,既能防御空袭,也方便士兵休息和储存弹药。
但潮湿的气候导致战士们生活极为艰苦,衣服几乎没干过,睡觉的被褥常年发霉。雨季时,洞内常被雨水淹没,为防敌偷袭,战士们只能泡在冰冷的积水中,经常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。
尽管如此,战士们依靠顽强的意志多次击退敌军进攻,但潮湿环境却渐渐侵蚀着他们的身体健康,也正因如此,医疗兵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。
王晓华和其他医疗兵的居住条件稍好,但依然面临衣物和被褥长期潮湿的问题,药品的防潮存储成了一大难题。到达前线后,她和丈夫第一时间检查了阵地及士兵的生活状况。
食物和饮水尚无大碍,但战士们长时间无法洗澡换衣,更无厕所设施,猫耳洞旁便是简陋的厕所,苍蝇老鼠肆意爬行,恶劣环境严重影响健康。
王晓华原本计划改善这些条件,却未等付诸行动,越南军队再次发动攻势。尽管被击退,战士们伤亡惨重,一批批送进了急救室。
为节省时间和挽救更多生命,她在为伤员缝合伤口时,经常与伤员商量能否不打麻药。战士们虽然害怕疼痛,但更怕战友牺牲,纷纷咬紧毛巾,忍痛完成手术。
面对这情景,年轻的王晓华多次忍不住泪流满面。她眼中的这些战士,多是十几岁的孩子,她真正体会到那句“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,我才扛起了枪”的深刻含义。
刚刚经历一场激烈战斗,王晓华完成数十场手术后稍作休息,雨季便接踵而至。热带雨林的雨季不同于江南的梅雨,蚊虫肆虐,雨水不断。
许多战士因长时间泡水,衣物发霉细菌滋生,皮肤病普遍爆发。更有蝎子、蜈蚣、蚊虫叮咬,伤口溃烂腐烂。
虽然这些病痛不如战场伤害严重,却同样危害生命,医疗兵们迅速组织起来,为战士们涂药治疗。
王晓华带着药箱走进猫耳洞,看到战士胳膊、腿上一个个溃烂的伤口,心中不禁酸楚,立即开始为他们涂抹药膏。涂药后,战士们瘙痒减轻,精神也好了许多。
正当她准备继续治疗时,一名战士突然停住了动作,低着头久久未语。王晓华察觉异常,细细端详这名比其他战士显得更矮小的年轻小战士。
她再次耐心询问:“小战士,你的病情挺严重,为什么不让我帮你看呢?”
小战士脸颊顿时涨红,声音细微地说:“我得的是‘烂裆病’,而且身上又脏又臭……”
王晓华这才明白,这所谓“烂裆病”是由于贴身衣物长时间潮湿,皮肤溃烂引起的病症。战士们警戒状态紧张,衣服长时间不换,内衣和伤口粘连难受,既痒又痛。
患病部位特殊,小战士因此害羞不愿被人看见。
王晓华温柔地笑道:“怕什么,我是你们的大姐,放心交给我吧。”
经过耐心劝导,小战士终于放下顾虑,让王晓华为他治疗。自此,这名小战士开始称呼她为“大姐”,其他战士也纷纷效仿,医疗兵们因此被亲切地称作“大姐”“大哥”。
成了“大姐”后,王晓华经常以姐姐的身份鼓励战士们,还带领其他医疗兵帮助大家洗衣服。许多战士给家人写信时,都会提及王晓华和医疗兵们,说阵地来了许多关心他们的姐姐。
在战争年代,除了奋勇杀敌的战士,背后有祖国、政府和人民的坚实支持。像王晓华这样的医疗兵及后勤人员,虽未直接参战,却同样是伟大的战士。
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,让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,勇敢守卫祖国。
从王晓华和她的战友们身上,我看到了无数甘于奉献、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。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祖国,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歌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-忠琦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股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